首页 / 财经 / 正文

安徽自贸试验区: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 贡献全省约26%进出口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责编:明洋 2022-09-28 17:00:37  来源:明洋商贸网   浏览次数:7575

 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9月27日,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两年来,安徽自贸试验区全面完成两周年目标任务,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加快彰显。目前,《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》3年112项试点任务已经完成了91%;探索形成100多项创新案例,其中17项是全国首创;累计入驻企业2.5万家、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、实现进出口2993亿元、税收收入579亿元,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,贡献了全省约26%的进出口额、10%的实际利用外资、4%的新设企业、7%的税收收入;区内实有“四上企业”1742家、两年增加527家;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14家、两年增加6家;高新技术企业1918家,占全省总量的16.9%,两年增加456家。

发布会现场

  “贸易+投资”,开放高地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

  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以贸易、投资、金融等领域为重点,探索构建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体系,压力测试成果不断涌现,带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提升。

  两年来,安徽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更加便捷高效。通关新模式提效惠企,创新开展综合保税区“无感通关”“船边直提”“抵港直装”等试点,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;建成运行中国(安徽)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, 全面实现“一个平台、一次提交、一键办结”,主要功能覆盖率100%。外贸新业态赋能兴企,实施“跨境电商+中欧班列”“跨境电商+市场采购”等试点,易货贸易首单在合肥、芜湖两个片区成功完成试点,合肥片区、芜湖片区跨境电商规模分别增长6倍、2.2倍,蚌埠片区市场采购贸易额累计达4.6亿美元。出口新通道畅通便企,中欧班列已开通105条国际线路,覆盖了18个国家、83个站点,今年前8个月累计开行556列;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加快建设,新增(较设立时)合肥至伦敦、洛杉矶、大阪、仁川4条国际货运航线;芜湖港打造智慧港口、建成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。今年1-8月,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1228.2亿元,同比增长34.1%,高于全省18.9个百分点,跻身全国自贸试验区前10;诞生了联宝电子1家进出口超100亿美元外贸企业,引育形成了电子信息、汽车及零部件、光伏三大百亿级出口产业集群。

  双向投资提质增效。外资“引进来”保障更加有力,探索更加开放透明的外资全流程服务机制,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实现清零;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,国际医疗、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持续提升;蔚来总部、大众研发中心以及数字化销售中心等一批总部型、功能性机构落户;大陆马牌等重点企业相继增资扩股,带动全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。今年1-8月,全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.7亿美元、同比增长1.7倍,增幅高于全国111.9个百分点,全省制造业占外资比重高于全国30.5个百分点。皖企“走出去”步伐更加稳健,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境外投资服务模式,积极推进“两国双园”建设,海螺水泥在“一带 一路”沿线10个国家设立了41个项目、11个实体工厂,中铁四局参与承建的雅万高铁、阳光电源海外新能源电站、江汽集团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。今年1-8月,安徽自贸试验区对外协议投资额1.5亿美元、同比增长4.7倍。

  金融开放稳步推进。金融模式创新实施,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(QFLP)试点率先落户芜湖片区,总规模4亿元人民币;“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(ABS)项目”全省首单发行,融资超亿元;用好国家外汇便利化6项试点,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466笔、涉及金额6亿美元。金融服务高效精准,实施“信用报告”代替“合规证明”的企业上市服务新模式,设立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,完善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;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,试点银行授信额2.7亿元。金融产品扩面提质,创新推出“自贸贷”“科创贷”等金融产品,“双保贷”有效降低中小微外向型企业融资成本。

发布会现场

  “科创+人才”,产业高地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

  安徽自贸试验区立足安徽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,坚持以制度创新集聚人才、技术等要素资源,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。

  安徽自贸试验区印发实施首批4个主导产业创新举措,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。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推动落户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安徽中心,优化进口重点商品检验监管,区内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。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大众、蔚来、奇瑞为龙头,上下游企业约200家的产业集群。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年来,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60个、协议引资额4606亿元。

  自贸区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,在全国率先创新利用产业化经费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,率先探索推进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,率先打造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,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,助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。

  此外,自贸区还构建“一网通”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,集成人才认定、出入境等60余项业务,服务外籍专家9000余人。建成全国首个面向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,入驻留学人员项目42个。开展“项目聘用制”试点,促进科研人员自由流动。

  “法治+赋权”,营商高地的集聚力进一步彰显

  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企,努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。

  自贸区坚持“赋权、优服、提效”一体化推进,制订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,向片区下放25个部门的212项管理权限。合肥片区下放权限惠及3000余家企业;芜湖片区开展行政审批相对集中权改革;蚌埠片区企业注册时间压缩80%。目前,正在推进特别清单调整工作,将进一步新增片区需求较强、含金量高的赋权事项。

  自贸区探索试点并大力推广市场主体确认制改革。加快推进低效用地全域处置模式、环评与排污许可“两证合一”、综合监管分类执法、企业开办涉税业务“一网集成”等改革。据第三方组织的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,市场主体对自贸试验区办理建筑施工许可、政府采购、政务服务等持有较高满意度。

  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《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》,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更强的法治保障。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(秘书处)成功签约落地,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服务。在片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庭,打造营商环境监督“绿色通道”,商事仲裁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不断完善。

  “复制+联动”,创新高地的辐射力进一步彰显

  安徽自贸试验区立足服务国家战略,复制推广制度经验,探索省内省外在产业、科技、通关等领域协同发展新举措,着力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。

 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国家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,已经落地实施258项,复制率达到92.8%。对标学习先发自贸试验区经验做法,借鉴推广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改革。积极开展省级复制推广工作,首批新成果复制落地率超过60%。

  安徽会同沪苏浙共同组建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,5项案例入选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。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,芜湖港与洋山港“联动接卸,视同一港”监管模式已推广至全省各港口。创新片区产业合作机制,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探索政策标准共制、创新资源共享;创新跨地区政策通用互认,深化“双创券”通用通兑试点。三个自贸片区与沪苏浙、中部地区自贸片区积极开展全方位合作。

  我省3个自贸片区以外的13个省辖市设立自贸区联动创新区,实施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举措,形成全省“自贸试验区+联动创新区”协同发展新局面。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,形成了“区域评估”机制、“数字治超”模式、“税信通”联合激励模式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,在全省复制推广。

  下一步,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牢记“为国家试制度,为地方谋发展”使命,持续建机制、抓重点、抓关键,深化首创性、集成性、差别化改革,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,更好服务发展大局、助力高质量发展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(记者 张毅璞 符秀云)

打赏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,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及立场等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或对于文章出处有疑虑,请联络我们,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核实并做删除处理。
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3066548754@qq.com
粤ICP备17022848号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